小時候印象里,不常下館子。
所以,為數(shù)不多的幾次,就記憶猶新了。
一說到下館子,鼻腔🎴📻里就縈繞著老館子里特🐊有的味道,醇厚悠長。
那時候的館子多是國營的,服務員兒也都是本地人,那服務態(tài)度,去吃過飯的都有體會吧。您要是大堂吃,那您一進門兒得先去窗口兒點菜開票兒,然后自己擇張桌子候著,讓您等個三二十分鐘再正常不過了。跟您說,不餓的主兒,做那兒一杵,眼看著別人不是狼吞虎咽就是端盤子端碗,您說著急不?再說了就那環(huán)境,這邊兒魚香肉絲,那邊兒焦溜肉片兒,對過兒再來兩碗冬瓜汆丸子,熏也把您熏餓了。好不容易那邊🎃🐘🕵兒一叫號兒,您一準兒屁顛兒屁顛兒的自己去端,哪兒還管什么服務態(tài)度啊?就算您請客進雅間兒吃,服務員兒也是撂下盤子就走,不帶多一句廢話的??刹幌瘳F(xiàn)而今,小服務員兒還會笑盈盈的放下盤子,說一句您慢用,出去的時候還不忘給您帶上門兒。
但那會兒的菜做的卻都不含糊,大師傅手藝地道,什么菜就是什么味兒??赡菚簼M街的館子也找不到幾家兒川菜館兒,因為北京人不很吃辣🐶✉。
說到吃辣,我最佩服我們大雜院兒里的王奶奶。王奶奶是山西臨汾人,您猜她老人家早點吃什么?饅頭夾青紅辣椒!就是那種用蔥絲和醬油熗拌的小細鮮辣椒段兒。有的時候就干脆直接夾幾根兒不切的鮮辣椒。一口咬下去咔哧咔哧響,辣椒籽兒糊一嘴,看的一胡同街坊怔怔的張大嘴。有一次我去她家串門兒,手欠,把手指頭杵進蘸了熗拌辣椒的🥇醬油湯里,用舌頭就舔了那么一下,懸點兒沒給我辣坐地上!
北京人就🎢🤮算吃辣椒,也多是🍾🐯🐕炸個辣椒油什么的,通常是往涮肉調(diào)料上蒯半勺兒,吃的就是炸辣椒的糊香味兒。
記得我頭一次下館子,就是十來歲去東來順兒吃的涮肉。銅鍋兒涮肉確實不錯,加一兩片兒手切的羊肉卷兒,伸到滾開的冒著熱氣的銅鍋里上下蘸兩三下兒就能吃🔩🤱🧝了,筷子夾的位置甚至還是生的。那會兒的羊肉都是用前窄⛺🔃⌚厚寬的大片兒刀一刀一刀切出來的,您要幾兩大師傅就給您切幾兩,刀刀都是有一定厚度的小細卷兒。這種羊肉卷兒下了鍋不會散,吃著味兒竄鮮嫩不混湯兒。
哪兒像現(xiàn)在機器切的,飛薄一個大卷兒,跟燙頭的發(fā)卷兒那么大個兒,一斤能裝一大口袋,可中看不中吃,一下鍋就找不著了,非得用密笊籬撈才行。為什么,因為里面都是冰碴子。味道?摻了水的羊肉,您說能好的了嗎?據(jù)說,還有饞鴨子肉的,這都是什么玩意兒???!我現(xiàn)在但凡吃涮肉,都是自己買了羊肉,擱冰柜里凍一會兒,趁著半軟不硬的時候,自己切片😗🐟💙兒。雖然刀工欠佳,可是咱不摻水不摻假啊,🀄而且切的厚點兒,味兒就是正!
后來也去過豐澤💳園兒吃蔥燒海參和樟茶鴨什么的。一桌子的菜,好像是宴請什么親戚,沒覺得好吃。主要是太靜了,不習慣。到如今只要一進到鴉雀無聲的飯館里,后脊梁🏎就颼颼冒涼氣。
倒是四十年前在老東安市場一層的那個館子,吃的爆三樣兒記憶猶新。盡管大堂的桌椅板凳擺得很局促,桌前穿梭的食客也穿梭紛擾。但耳畔的喧鬧和鼻腔的味道是對的,襯托著嘴里的味道也異常鮮🛤🐡🙁美。
爆三樣兒是魯菜,傳統(tǒng)做法是選上好的豬通脊、豬腰和豬肝🚽🍘兒。通脊和豬肝兒切片,豬腰切麥穗十字花刀,分別碼味上漿后過油備用。
重新起鍋,蔥姜蒜爆鍋,將過油🐓🔆😵的肉片和飛過水的筍片木耳等一同下鍋大火翻炒,出鍋前明油亮芡。此菜咸鮮爽滑,芡🐒✒兒緊味兒厚。下酒、下飯、拌面皆可。
那時候下館子吃飯好像也不講究喝什么。🐣🤐大人們也就是喝二兩二鍋頭。📭直到八幾年,飯館兒里才供應啤酒。
點好菜,趁著等菜的功夫,到點菜旁邊的窗口兒排隊打散啤。因為那會兒啤酒是散裝🥇🚣🈴的,盛在白色的大搪瓷盆里🕞🍏📟,按升賣。服務員兒握個大紅塑料舀子給你盛在塑料扎啤杯或暖瓶里,🌋🍺泡沫豐盈,溢滿邊沿兒。喝一口,沁人心脾。
那會兒我十來歲,不勝酒力,一喝就倒。